究竟有没有味觉艺术?

时间:2020-02-04    来源:立场新闻    作者:立场新闻

摘要:人有眼耳口鼻,于是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视听艺术,由来甚久,近几十年科技的进步,更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唯独是嗅觉/味觉(以后简称嗅觉),好像有点落后了。二千多年前,柏拉图及亚理斯多德更视之低人一等。

人有眼耳口鼻,于是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视听艺术,由来甚久,近几十年科技的进步,更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唯独是嗅觉/味觉(以后简称嗅觉),好像有点落后了。二千多年前,柏拉图及亚理斯多德更视之低人一等。


人类演化历史上,视、听确实比味觉重要。这部分与感觉距离有关。好的视觉令人类可老远看到猎物与猛兽,好的听觉亦然,让我们分辨远处动物声音和雷暴,可以趋吉避凶。嗅觉显然层次不同。英文“I see” 代表明白,“I smell”……则代表怀疑、预感,有不肯定成分。嗅觉让我们享受好的食物,这是基本,但更重要是让我们嗅出腐坏的食物,避免中毒,适者生存。故此嗅觉在负面感觉上较为重要。

那么,究竟有没有嗅觉艺术?


大家的反应是当然有。君不见我们对食物味道的追求,越来 越高?我们对餐酒的要求,不是有人可以嗅一嗅,便分辨出五、六种味道,例如不同果味、香料味,甚至皮革味?我们的嗅觉虽然远不及猫狗等动物,但也能分辨上千不同的味道,市场上单是香水种类也过千。两情相悦,相互吸引因素之中,气味是其一。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在他的《追忆似水流年》内,多次提到闻到的气味(当然另外还有听到的声音)令他悠然神往。在他心最深处有一种名为madeleine 松饼,每次闻到它的气味,瞬时引领他回到年少时美好的时光。


首先要指出,说视觉、听觉艺术有长足发展,除历史悠久外,还因为我们已经有一套颇扎实的科学系统。视觉,是指可见光,是电磁波谱内的一部分,由红到紫,波长是由长至短(波频则由小至大)。人们发展出不同的颜色理论(colour theory);又发现了互补色(complementary colours),俗称「撞色」,如红绿、橙紫,效果特别抢眼,例如圣诞饰物颜色一般是红与绿,惹人注目。


至于听觉,关乎音频,由低至高,是古今中外音乐的依据。我们听觉灵敏,仅需听开始的0.1 秒,便可分辨声音是人声或源自何种乐器。


因此,视觉、听觉可以排列有序:不同颜色在光谱上有相互关系,声音在音谱上亦然。但是,味道则不能。简单来说,我们不能将蛋糕、拔兰地、南瓜、樟木的味道作有系统、如钢琴上的键子般排列。又例如,摆出一百款香水,让人们依喜好排列,想像一下,结果会是一个答案,抑还是人言人殊?


还有,视听艺术讲求重复、平衡和式样(pattern)。音乐上的主调及其变奏,一般会数次或多次在乐曲中重视,我们不会觉得讨厌,反而甘之如饴。同样,长篇小说里的不同情节枝节,会不时在不同地方出现并且发展,直至结局为止。就是此等重复的出现令整首音乐、小说、甚至一些诗歌浑然一体,引人入胜。同样,我们欣赏油画,会留意一些节奏或式样的重现,特别是抽象画,务求了解画家创作的心思。


相反,嗅觉似乎与众不同。试想,摆出五十款香味,让你顺序地嗅,你能够一一记得嗅过的香味吗?嗅觉特别之处,是现在嗅到的会抵消先前嗅到的,前后两者很难成立一种关系。于是,嗅五款香味也好,五十款香味也好,很难形成一个整体的经验,遑论将不同的嗅觉经验谱成一件完整的作品了。困难之处似乎是如何将味道记下,并依次作一个美学的排列,令人回「味」。


另一个难处是,味道不能令不同受众勾起同一种经验或感觉。返回上述普鲁斯特的例子,madeleine 松饼可以带来美好或回忆,令人怀缅,也可以引来不快,视乎不同人年少时的经历。老实说,气味很难和情感、爱恨、哀伤、喜悦、受苦、怜悯或怀念搭上直接关系。


话虽如此,依然有人走上嗅觉艺术一途,特别是上世纪中叶开始。譬如,60 年代有人创作外形全部一样的棋子,仅凭味道来辨别个别棋子的功能角色。70 年代有人纯粹用香味作其表演艺术。此后,亦有人用多个扩音机喷出不同气味,伴以音乐。2010 年代,有艺术家要求市民说出其社区的味道,并为该区一些民众喷上这些气味,然后着他们跟气味不同的他区民众谈话沟通,同时也创作了社区味道分布图。


最「臭」名远播的例子,莫如意大利人Piero Manzoni(1933-63)嘲弄艺术之作,《艺术家的屎》(Merde d'Artiste)。他将自己的粪便包装了九十小罐。1961 年开售时定价为相同重量的黄金(!),即当时的37 美元。到2002 年,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购进了一罐,付了六万多美元,还坚称物有所值。罐子上面印有“Freshly preserved, produced and tinned in May 1961”(于1961 年5 月新鲜保存、出产、及封罐)。最幽默、最个人、最私密是「出产」一词。然而,泰特的评估果真不差,因为至2008 年其他一些罐子交易价已升至十多万美元,2016 年更达到四十多万美元。


其实这位仁兄虽然命短(仅30 岁),有关他的笑话却层出不穷。据他说,作品灵感来自他的父亲,后者曾跟他说,他的作品是屎(shit)。由于《艺术家的屎》价值不菲,好像没有人真正将之打开过,因为此举会销毁其价值。内里乾坤为何,人言人殊,有人甚至猜想是石膏。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九十个罐子中,最少一半及后自行爆炸,灰飞烟灭,拥有者血本无归。原来当年作品封罐时,艺术家有意无意间没有完成减菌过程,令内里不 停产生气体,结局可想而知。


不过,这一切一切的创作,概念有余,始终走不出嗅觉艺术受科学知识限制的窠臼。


妙想天开,要有系统地应对问题,须从简单方法做起。第一步应该从化学开始考虑:味道之为味道,不外是一些具挥发性的有机化学物。常见的会是一些ketone(酮) 及aldehyde(醛)之类的化学分子。以此为基础,可否因应此类化学分子的复杂度(如内里碳、氢的数目) 先作一些排列,而造出该系列内一连串的嗅觉渐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