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现场 | 古道独扬 虞逸夫书法展在长沙美术馆开幕

时间:2023-09-04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摘要:9月2日下午,“古道独扬——虞逸夫先生书法展”在长沙美术馆3楼正式向公众开放,汇集了虞逸夫先生书法及文献近百件,分为诗文、交游(文献)、书法三个章节展开,丰富地呈现了虞逸夫先生的精神世界、生平经历及笔墨修养。展品涵盖了虞逸夫先生的诗文手稿、书法墨迹及相关文献,其中多数未曾示人。

  

策展人匡正(左二)为嘉宾导览中

虞逸夫是谁?

虞逸夫(1915-2011)江苏武进人,原名念祖,别署天遗,自号牧羊室主,晚号天遗老人、万有楼主。当代著名国学家、诗人、书法家。早年受知于钱名山、杨霞峰两先生,20岁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受业于唐文治、陈石遗、陈天倪、钱基博、章太炎诸公。抗日战争时期,随唐文治先生辗转于武昌、长沙、桂林、重庆等地,后经黄炎培先生推荐担任《国讯》月刊编辑,并曾任中华国学社常务理事、复性书院(研究院)秘书,晚寓长沙。


 

虞逸夫学识渊博,潜心研究文史,擅长诗词书法,江苏大儒钱名山称其“下笔如倒三峡,真名世之杰,诗有干莫风,将来主持阳湖风雅,我不及见矣。”国学大师马一浮则评价其“惠书文辞、书法俱美,论诗甚有见地。”虽为江苏人,虞逸夫却与湖南结缘颇深,更为湖湘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1年9月2日,虞逸夫在醴陵妙觉寺谢世。开展当日恰逢先生逝世12周年。

“古道独扬”的两层含义

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匡正介绍,虞逸夫先生书法展从筹划到展览历时半年之久,策展团队同时走访了虞逸夫先生生前友人及学生,对其艺术人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展示。

展览主题“古道独扬”四字出于虞逸夫晚年诗中,原意有旧友零落、独扬古道之孤寂心境。展览引此为题,一者喻其深积之学养、独特之际遇、超然之襟怀。二者喻其于风霜岁月中,所达到的困顿不折、磨砺不改、寂寞能守之沉雄境界。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主要来自于虞逸夫家藏,并借展了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及重要私人收藏,共计近百件作品与文献。其中多数作品与文献为首次公开展出,其中,虞逸夫书房自悬的“万有楼”木匾原件也从虞老家中挪至展厅亮相。

如中国书协副主席、湖南省书协主席鄢福初在致辞中表示,展览展示老先生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将唤醒人们对于传统书学的敬畏之心。缅怀艺林前辈,再次审视其人生与学问、艺术生涯,对后来学者当有所启发与思考,故此展览的意义也显得更为深厚。

   

记忆中的“万有楼”

展览分为诗文、交游和书法三个部分展开。其中,从“诗文”篇章中窥见老先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洞庭砚池小,君山作墨磨。仰天云为纸,来写太平歌。”;在“交游”一章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虞逸夫当年的“朋友圈”,以书画、信札为证,往来皆为一时贤达;而作为重点的“书法”篇章则展出了虞逸夫的诸体书法。虞逸夫书法以金石为骨,早年攻甲骨钟鼎与秦篆汉隶,兼习章草。晚年喜两汉简帛书迹,熔铸古今,自成家法。


洞庭砚池诗 69×139cm 

释文:洞庭砚池小,君山作墨磨。仰天云为纸,来写太平歌。 

乙酉中秋,九一老人虞逸夫于长沙万有楼。


钟增亚为虞逸夫画像

在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万有楼”的落款。在文献展示部分展出了一本《万有楼诗文集》,这本由卜功元整理的书籍收录了虞逸夫历年所作诗、词、文、赋、对联、断句等。

谈到万有楼,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孔小平印象深刻。他曾与虞逸夫往来三十余,在诗文和书法方面接受其指导。

“那时候他住的地方非常不好,生活也非常清贫,但是他的心态非常平和。我问他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坐着,看上去落落寡欢。他就说,他在与古人神交。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萬有楼’——有了文,他就什么都有了。后来我自己有了书斋,请老先生题字,他就送了我‘随安楼’,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虞逸夫为孔小平题写的“随安楼”在现场展出

孔小平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书法家去定义虞逸夫,书法只是他学问的旁支。虞逸夫是一位很典型的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文章写作很有特点:“斯人已逝,他的文采和他的那种安静状态都让人觉得高山仰止,在认真学习、追求学问高度方面,他就像是一个启明星。”

   

“古道独扬——虞逸夫先生书法展”由湖南省文史研究馆、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湖南省书法家协会、湖南省诗词协会、长沙市博物馆作为支持单位,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美术馆、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承办,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长沙市书法家协会协办。

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0月15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