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自我追问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

时间:2017-05-22    来源:雅昌


  2017年5月12日,由批评家俞可策划的“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在合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以2008年作为艺术家苏新平创作转变的重要节点,展出了其近十年创作的《八个东西》、《灰色》、《肖像》、《平仄》、《荒原》、《十》、《擦笔纸》等近20组作品。

  合美术馆副馆长姚华主持展览开幕式

  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俞可在谈到展览的主题“虚构的真实”时表示:“就这次展览所探讨的话题而言,对‘虚构’这一命题的实用性理解,是不允许我们触及到现实生活的另一个层面的。我们试图会去思考现实中是否会有一种真实的客观性存在,而作为艺术家的苏新平,怎样用描绘来构筑起我们对当下绘画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确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讨。就绘画本身而言,如何将绘画中的表达切换到当下所包含的观看中,超越消费社会所覆盖的藩篱,彰显出绘画的机遇,仍是这次展览的出发点。”

  批评家、本次展览策展人俞可致辞

  艺术家苏新平致辞

  在俞可看来,苏新平的工作方式是“以虚构将我们带出现实世界以外来形成艺术中的平衡状态”。“他每个阶段的内容表达总是会有这样的描绘重点:用一种平行视角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的外部世界融合于一个虚构化的想象空间中,而试图进入那样一个可以窥见的世界,去观看、理解人与自然所构筑的冷寂的地平线、静穆的羊群、被投影分割的小镇、迷思的面孔。艺术家始终着眼于自我感受而形成的编码,用虚构的画面想象出他对真实的认识。”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如果将其与他在八、九、十年代的创作相比较,无论是创作的观念与主题的呈现上,还是使用的媒材以及处理的手法上,艺术家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总结说:“就使用的媒体而言,苏新平在新世纪涉及了油画、色粉、木炭、铅笔与现成品等;就创作的题材而言,他则涉及了人物、山水等。这是他的‘又一次重新上路,开始面对和追向艺术的目的’”。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对于大家关注的此次展览的时间节点和自己创作的变化节点,苏新平回应说:“准确地说不是2008年,甚至是更早,应该是2005年到2006年开始,我就逐渐在思考这些问题,到了2008年,在思想上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意识形态,做的准备和积累基本上已经能够促成几个系列作品的完整想法了”。

  而促成2008年创作转变的原因,苏新平认为一方面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当代艺术领域建立起来的时间线性思考。另一方面2008年开始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格局会慢慢变大,反过来再看自己的艺术,会把它放在今天的文化中来讨论是否成立”。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谈到此次展览中展出的艺术家新作,俞可表示:“2008年以来,他更加意象地追寻描绘的过程,期间他创作了《风景》系列。从这个系列开始,苏新平游离开了热闹的‘现实社会’,转而进入对‘艺术语言’的探索”。而接下来的《自画像》、《八个东西》、《灰色》、《表情》、《肖像》、《擦笔纸》,俞可认为“这个阶段的苏新平想要追寻的真实已经不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关照,而是希望借助语言的虚构和过程的随机,将想象所具有的变化多端的潜能完全激发出来,将观众从现实中自身经验和认知的局限与束缚中带出,去耽溺于一个更瑰丽的世界”。

  苏新平《八个东西3号》 300×200cm 布面油画 2013年

  苏新平《灰色17号》 200×300cm 布面油画 2016年

  《八个东西》系列是苏新平在2008年这个“节点”之后做得比较早的作品,也是引起了较多讨论的一个系列。在谈到《八个东西》系列作品的创作感受时,苏新平表示,这个系列是“追随内心感受创作的作品”。“在不设定前提和结果的状态下,凭借随机的笔触落在画面的感觉形成判断,从局部入手,顺其自然地向四面推进,摆脱了反复塑造的传统绘画模式,充满了偶然和不确定的美感,使作品的内涵与张力自然地释放。”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左: 苏新平《灰色19号》 200x300cm 布面油画2016年;右:苏新平《擦笔纸堆》 高260cm 擦笔纸 2012-2017年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苏新平《擦笔纸》擦笔纸 2012-2017年

  而从2012年延续至今的《擦笔纸》系列,艺术家将日常用于擦拭画笔颜料的废纸搬上舞台,为观众留下了视觉悬疑和自由思考的空间,以此试图提醒人们——不要忽视了人类的无意识行为,我们在消解意义的同时往往会产生新的意义。《擦笔纸》系列一方面保持了艺术家近几年对“艺术的日常性表达”的思考,另一方面,在苏新平看来,这也是与传统的重要连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擦笔纸是比较私密、也被文人看重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专门搭建高高的架子把它焚烧掉”。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左:苏新平《肖像2017-1号》 330cm×240cm(110cm×80cm×9) 纸本色粉、木炭条 2017年

  中:苏新平《肖像2016-2号》 330cm×240cm(110cm×80cm×9) 纸本色粉、木炭条 2016年

  右:苏新平《肖像2017-2号》 330cm×240cm(110cm×80cm×9) 纸本色粉、木炭条 2017年

  苏新平戏称自己是一个“肖像画家”,“但是事实上艺术是不应该有这样的限制的,肖像、风景或者其他之间都应该是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和阻碍的”。最开始《创作》肖像系列,正好是苏新平疲于应对行政事务的阶段,“画《肖像》是我的一种排解的方式”,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定位,《肖像》系列悄无声息地带着苏新平“将精英化的表达逐渐开始变成生活常态的一部分”。而谈到这个系列,苏新平也介绍说:“《肖像》系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同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其头部特征并无差别,但手势却发生了微妙变化”。观众由此可以体会到苏新平对于“人”的精神与的状态的关注。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苏新平《荒原No.2》 168cm×1344cm(56cm×56cm×72) 纸上铅笔 2015年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苏新平《荒原》 336cm×1120cm(28cm×28cm×480) 铜版画 2017年

  苏新平在采访中表示,现在他对风景的处理较之前更加内在化,他会无限期地延长作品的未完成状态,或随时涂改,或添加画幅。而《荒原》似乎是在这种涂改添加中生成的一种更彻底的手法,他从一小片纸上素描开始,日积而成如拼图游戏里的大量小张素描。其中任何一个碎片都无法承担其责任,无论其精致程度如何,但其精致又是生成的条件。谈到这个系列的创作意图,苏新平介绍说:“《荒原》系列则利用分割与重构,以碎片化的图像来探索绘画空间新的可能性,继而试图引导观众以全新的阅读方式,在不断转换的视觉碎片中与创作者的意图发生碰撞”。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苏新平《平仄之二》 196cm×812cm (28cm×28cm×203)铜版画 2017年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苏新平《平仄之一》 140cm×560cm(28cm×28cm×100) 铜版画 2017年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左:苏新平《“十”之二》 280cm×280cm(28cm×28cm×100) 铜版画 2017年

  右:苏新平《“十”之一》280cm×308cm(28cm×28cm×110) 铜版画 2017年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苏新平《“十”之三》 336cm×280cm 铜版画 2017年

  《平仄》和《十》这两个系列均是采用了以多块小幅铜版画拼合成巨幅作品的创作手法,对于版画专业出身的苏新平来讲,现在再回到版画创作中的心态已经和八九十年代时做版画的创作状态完全不同了,“那时候应该说是在仰望经典,而现在是通过自己熟悉的形式最大可能地接近、探索艺术本体”。

  “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对于苏新平来讲,自己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三十年,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和回归自我的过程,八十年代对于他来说是“个人很无奈的时期”,因为要独自面对整个世界,与世界是相互抗拒的;1993年到2005年前后,是个人外在化的时期,离开了自身的状态,2005年之后是寻找到自我和回归自我的时期,回归到一种很自然的状态;而到了现在,则是“在不断质疑和追问当下的状态之后对初衷的回归”。

  据悉,本次展览自2017年5月12日展至2017年11月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