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美术教育新可能 西方博物馆教育

时间:2016-09-14    来源:雅昌艺术网


  我国的美术教育历来沿着“艺”和“技”两条脉络发展,曾以培养美术家为美术教育目标。而在近年,数以十万的美术生面临工作困境,不得不让社会各界尤其是美术教育界重新思考——美术教育的目标与意义何在?加之随着国人生活水平及对审美要求的提高,对于美术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那么在当下,中国美术教育还存在哪些新式发展的可能性,以适应时代需求?而在美术教育逐渐膨胀的氛围下,是否能摸索出一条系统化之路进行有效推动?

  “达芬奇菁英奖暨中国国际博物馆教育计划”新闻发布会合影

  “达芬奇菁英奖暨中国国际博物馆教育计划”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6年9月11日下午,由达芬奇博物馆、晨曜文化、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广美附中AIP国际部,广美附中AIP对画艺术高考部、星港城·万达广场联合举办的“达芬奇菁英奖暨中国国际博物馆教育计划”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东方文德广场举行。

  关于推动项目的初衷,广州美术学院附中AIP对画艺术高考部校长关则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五千年文化里,涵盖很多中式博物馆的教育,但西式博物馆教育我们是欠缺的,或者说还未形成系统化的。我们推动‘中国国际博物馆教育计划’这个项目,也是希望能把西方的教学系统引进我们的美术教育中,同时由于中式教育产生的力量十分巨大,所以我们还会结合中国式的博物馆教育进行推动。通过博物馆式的教育,结合有创造性思维的课程,希望能为美术教育打开一个新局面,带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高纪飞在新闻发布会上致辞

  关于这一点,AIP国际艺术计划广州中心市场总监高纪飞亦补充道,“中国美术教育在造型及技能的追求上已走在前沿,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普遍艺术素养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中国,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似乎还属于小众的,其实我们不缺乏精英,我们缺少的是一种大众氛围。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希望能这种氛围带动起来,同时形成一种系统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除了能得到技法及造型技术上的素养,也学会一种艺术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不仅仅是画得漂亮,或知道色彩怎么用,还包括能在不同载体上,比如可以在画版上,也可以在一件衣服上,或在一件珠宝上,甚至是一幢建筑上,都是用这一套方法论去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当具备了这种素养与氛围,我们的整个艺术链条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近千名学生参观天才达芬奇国际巡展广州站展览

  展览现场,工作人员为观众进行详细讲解

  发布会当天,近千名学生及社会观众亦进入到位于东方文德广场负一层的天才达芬奇国际巡展广州站展览现场进行参观。早前国际巡回展到达上海时,天才达芬奇国际巡展广州站-达芬奇博物馆负责人曾涓就觉得非常震撼,她说,“第一次在上海看到这个展的时候,因为第一次看到一个展览能那么浓缩地展示达芬奇的一生,所以我把这个展览带到了广州,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么好的展览,通过‘浸没式’观展体验,呈现史上最完整的达芬奇作品、手稿。”

  曾涓在新闻发布会上致辞

  一开始只出于这样的想法,后来曾涓了解到:一项调查显示, 73%的中国孩子没有去过博物馆、艺术馆。而在法国,走进博物馆、艺术展览进行艺术活动的家庭比例超过70%,在德国这个比例超过60% 。如何让博物馆展览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生活在艺术公共资源丰富的大城市里,如何才能让潜在的资源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实在的好处?由此她加入“中国国际博物馆教育计划”的想法亦由此盟生。

  “达芬奇菁英奖”正式启动

  据了解,达芬奇博物馆广州站联合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学AIP国际部、AIP对画美术高中培训、雅昌艺术网、联合举办第一届“达芬奇菁英奖”以及一系列文化、艺术、教育课程亦在发布会当天正式启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